找到相关内容11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法显携归之《大般泥洹经》的译出与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的转向

    权威。如道生,在注释《维摩诘经》的时候,即把般若性空所讲的“无我”与涅槃妙有所讲的“佛性我”会通起来,指出:“无我本无生死中我,非不有佛性我也。”(注:《注维摩诘经》卷三,《大正藏》卷38,第354页中...

    张风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4442304.html
  • 舍利弗在《维摩经》中的性格与角色

    但若只是现净而隐不净,则无益于众生 ,任之染污不净而不隐, (反可引他厌秽求净,策励他精进修 行?) 意义与“示”相同 (见《注维摩诘经》 卷第一,大正 39.338b1...

    林昭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3345391.html
  • “心净则佛土净”之考察

    注疏, 例如︰罗什之弟子僧肇 (374? ~ 414 )之《注维摩诘经》以下略称《肇注》)、净 影寺慧远( 523 ~ 592 )之《维摩义记》(以下略称《远记 ...

    释惠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3845925.html
  • 龙树的诠释学理念之哲学省察(1)

    注维摩诘经》,[3]也是边译边注,其状况应相去不远。如果就思想的脉络与内涵而论,则《大智度论》与《中论》之间,其思维进路毫不抵触,二论同出龙树之手,应无可疑。   二、大乘与二乘的对立性谬误之平正...

    游祥洲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0745982.html
  • 东晋道安思想析论(2)

    414)云“系心于缘谓之止;分别深达谓之观” (《注维摩诘经》卷五)。“止”即让所观察之对象“住心 于内”,不分散注意;“观”即以“止”为基础,专 ...

    刘贵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4846287.html
  • 禅宗之理的概念与心的关系

     [15] 同注[1],1284页中、下。    [16] 大正藏85册,1274页中。    [17] 僧肇《注维摩诘经》卷4,注云:“什曰或以事伏心,或以理伏心。今正观,则以无常等观,制伏其心也”...

    邓克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4646648.html
  • 李商隐诗歌中的佛学意趣

    情肠似火,又岂能予人以菩提甘露的清凉?“凡说空,则先说无常。无常则空之初门。初门则谓之无常,毕竟则谓之空。”鸠摩罗什《注维摩诘经》卷3李商隐仅仅达到了空之“初门”,离“毕竟”的“空”还有距离,因为作为一个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446911.html
  • 从僧睿的法身观探讨其与《大智度论》法身说之关系

    注维摩诘经》卷2言;  肇曰夫极妙之身必生?极妙之因,功德智慧大士二业也,此二业盖是万行之初门泥洹之关要,故唱言有之自此下虽别诸行,然皆是无为无相行也。以行无相无为故。所成法身亦无相无为。      ...在僧肇的《注维摩诘经》亦言:  法身超绝三界,非阴界所摄,故不可以生住去来而睹,不可以五阴如 性而观也。   这一点可说是罗什门下所共同之处。所以僧睿虽依《智论》说有五种法身,...

    释如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42848513.html
  • 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经典向中国的传播

    26] [后秦]僧肇集:《注维摩诘经》卷一,《大正藏》第38册, 第331页上。   [27]《佛说法集经》卷六,《大正藏》第17册,第650页上。   [28]《佛说法集经》卷六,《大正藏》第17...

    李利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3151454.html
  • 从〈点头顽石话生公〉谈道生法师之思想

    “佛性当有”呢?这是值得留意的问题。 [26] 依据《注维摩诘经》的记载,经文“何等为如来种?…十不善道为种,以要言之: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,皆是佛种&...直心为行初,义极一念知一切法,不亦是得佛之处乎!(《注维摩诘经》卷4,大正38,365上)   罗什意说,声闻佛法,最后身菩萨,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,仍是凡夫众生,直到依第四静虑引起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2451800.html